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风展红旗如画

2021
02/07
08:18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本报记者 薛志伟


“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在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笔下的《西行漫记》里,那个“福建最远的地方”正是现在的龙岩长汀和三明宁化。


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以长汀和宁化为代表的闽西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100周年之际,经济日报记者踏上闽西这片红土地,探索红色历史的点滴足迹,追寻那伟大的精神力量。


长征从这里开始


在长汀县中复村观寿公祠门前的石碑上,可以看到刻有“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的碑文。那被岁月和风沙侵蚀的石碑把我们带回到87年前,红军远征前的集结时刻。


1934年9月30日上午,中复村境内的松毛岭上仍然硝烟笼罩,炮声隆隆;岭下的钟屋村(现中复村)观寿公祠堂前,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挥泪向群众作告别讲话:“红军马上要转移,去执行新的任务。父老乡亲们,我们走后,你们要做好坚壁清野……红军还要打回来的!”


“当时,红九军团就是在这里集结,走向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烈士后代、红军长征第一村红色文化讲解员钟鸣告诉记者,这支以闽西子弟为主的部队是当时最早开始长征的部队,也是长征路途最远的部队。


马蹄声碎,唢呐声咽。当天下午3点,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的红九军团将士,来不及掩埋牺牲在松毛岭上的战友,就冒着蒙蒙的细雨,在隆隆的炮声和亲人难以割舍的目光里,离开了中复村。“当年,中复村一带的群众跟随红军长征的就有六七百人,他们几乎都没有回来。”钟鸣说。


离长汀百十来公里的宁化也是长征出发地之一。据《宁化县志》记载:1934年10月上旬,红三军团一部撤出防区后,从凤凰山出发向江西于都集结,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出发前,退守宁化的中央红军主要驻防在宁化淮土和曹坊一带。红三军团第四师及军团医院、少共国际师之一团、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分别从宁化县西面的大王、凤凰山、隘门和南面的曹坊一带出发长征。”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龚翠英介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约1.4万人从宁化凤凰山出发长征。


1926年出生的宁化县红军后代邹绍良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送父亲邹世熙出发去长征时的场景:“当时,父亲30岁左右。出发那天,我送他到东风庙。群众依依不舍,把家里能吃的都拿了出来往战士们口袋里塞。”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有一组数字:当年全县3.6万户13万人口,先后参加红军的有1.37万人。“这些宁化子弟兵身上体现了我们苏区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三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伍旭东感慨道。


如今,行走在凤凰山的红军街上,依旧能看到在红军街头门楼上的“红军万岁”4个大字熠熠生辉。在这凤凰飞起、涅槃重生的地方,长征精神已经根植在闽西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


闽西子弟牺牲多


“6000名闽西将士血洒湘江,突出重围的只有30多人。3.7万名三明苏区的英雄儿女加入红军队伍,1.12万名踏上长征的征途,大部分编入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经过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只有76人……”在三明市博物馆副馆长王莉莉的讲解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战火硝烟的年代,走进漫漫征程。


1934年11月中旬,红军在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进入湘桂边界潇水、湘水地区。11月26日,在长征中一直担任殿后重任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行至道县以南的葫芦岩时接到上级命令,军团长董振堂和参谋长刘伯承宣布作战任务:坚决阻止尾随之敌,掩护红八军团通过苏江、泡江,而后为全军后卫;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湖南开展游击战争,但尽可能赶上主力。


面对这生死考验的任务,这支主要由宁化、清流、归化等闽西子弟组成的队伍临危受命,没有丝毫怨言和犹豫。28日,阻击周浑元部4个师的战斗打响,红三十四师全体连级以上指战员抱着向死而生的决心,高呼口号:“誓与阵地共存亡,坚决打退敌人进攻,保证主力部队抢渡湘江。”随后便冲进炮声隆隆的战场,带领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当年跳崖幸存者、宁化籍老红军曾繁益回忆道:“当时子弹打完了,就跟敌人白刃搏斗,100多里山路上,洒满了战友的鲜血,一路都是倒下的战友。”


强大的经济后盾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929年秋,正在闽西指挥革命战争的毛泽东写下《清平乐·蒋桂战争》,以此表达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喜悦之情。


时光回溯到1929年3月11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从瑞金出发,首次挺进闽西。14日,一举消灭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及其部队,解放了长汀城。


“这是红军自下井冈山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也是红军入闽后的首次重大胜利。”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启元说。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县城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会议作出在闽西、赣南20余个县发动群众,实行公开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依托长汀发达的工商业大力发展经济。在长汀县博物馆内,可以看到陈列在展示柜里的纸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票合作社等的股票,以及按当时场景还原的红军斗笠厂、小商店等工厂和商铺。当年这里为红军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还曾诞生过红军的第一套军服,发放了红军的第一次军饷。


“当时,20多个苏区县,长汀的国有企业占了一半。”黄启元说,苏区时期,长汀设有红军被服厂、红军印刷厂、中华织布厂、红军斗笠厂、福建兵工厂以及造纸厂、炼铁厂等一批军需为主、兼顾民用的工厂,这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1937年,朱德总司令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时,对长汀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如梦令·元旦》是毛泽东于1929年底在红军挺进三明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胜利后写的一首词。在这里,宁化被打造成了“苏区乌克兰”。中央苏区时期,宁化共筹集粮食20多万担,油菜6万多石,布草鞋20多万双,钱款54万余元和大量被装支援前线。


“你一千,我一千零二,《禾口淮土比参军》体现了我们三明苏区人民争创一流的精神,捐款捐粮捐物,为红军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伍旭东介绍,当时苏区妇女割掉髻子当红军,为中央苏区提供后勤保障,赶制草鞋、运送物资、筹集粮食大力支援前线。宁化南郊区妇女部长苏惠珠借到谷子共4500斤,又组织妇女运输队,肩挑背驮,将9000担粮食安全送达长汀前线。还有群众主动把自家的大门卸下,或作为红军的临时床板,或作为担架运送伤员,或作为搭建浮桥的桥板……


当年,闽西苏区人民倾其所有,踊跃参与扩红支前,为中央红军出发长征、顺利实现战略转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人力资源和物资保障,铸就了红军长征的强大后盾。如今,闽西人民已经全部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闽西大地处处风展红旗如画。


(原文链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243781&user_id=656d799f73864e66bf6b7a61503e0600&source=wechat_fri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薛志伟】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