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人录
巫罗俊(582-664年),隋唐宁化拓荒开疆老祖,原籍山西平阳人,隋大业间(605-617年)随父巫暹自福建南平迁宁化(时名黄连峒)开基,时社会混乱,巫罗俊“年少负殊勇,就山洞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居奇获赢,因以现占时变,益鸠众辟土。”贞观三年“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因授巫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巫罗俊向朝廷上状后,朝廷批准,宁化于唐乾封二年(657年)建镇,名黄连镇,开始有正式的建置。巫罗俊率众对宁化的开发,使宁化较早地与长江中下流进行商业往来、文化交流,并引领了南迁汉人的不断大规模进入宁化,使宁化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起十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客家人公认的客家祖地。 罗令纪(688-777年),宁化建县老祖,隋开年间(580-600年)随曾祖父罗万发,由福建沙县迁居宁化(时名黄连峒),协助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开发和治理宁化。宁化于唐年(657年)乾封二年(657年)建镇后,得到进一步开发,罗令纪向朝廷奏请升县,获朝廷批准,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黄连镇为县,名黄连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宁化县。自此,宁化更有长足发展,吸引了大批北方汉人迁入,使宁化在客家民系形成中起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成为如今世界公认的客家祖地。 张九龄(678—740年),广东省曲江县人。25岁中进士,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仕郎同平章事,次年来晋中书令。为官清正,不畏权势,敢于主持正文,提倡整顿史治改革弊政;开凿梅岭驿道;为主迭贤安邦,削减蕃镇酷史;教民引水种稻,以广屯田等等。后人誉他“三载为相,万邦安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齡遭奸相李林甫等陷害,贬为荆州长史,以文自娱 ,写下许多动人的诗词,有《曲江集》等。 伍正己(794-874年),初名愿,字公谨。汀州宁化人。生于唐贞元十年(794年),登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进士,为汀州府第一位进士的人。后在担任临州(今甘肃临洮)尉时改名正己。官司至御史中丞的伍正己以国家大局为重,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不拘小节,得到朝中多数官员的好评。伍正己回乡后,把中华文化带回宁化,把中原文化引进宁化,致力教育,发展文化,积极办校,尊师重教。 郑文宝(953-1013年),北宋名宦、文学艺术家,福建宁化县人,北宋左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及第,历任主簿、大理评事、光禄寺丞。著作佐郎、通判、转运副使、员外郎等职。少始从师求学,诗作受到欧阳修等名家称赞;鼓琴演奏十分精湛;尤擅长小篆,所书《峄山碑》为后人学小篆楷模;还工于史学,著有《江表志》三卷、《南唐近事》一卷等六部史书,其中《江表志》、《南唐近事》收入《四库全书》,其名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 曾巩(1019-1083年),北宋文学家,江西省南丰县人。嘉祐进士一,官至中书舍人,藏书二万卷,皆手自校注。工于散文,为王安石所推许。是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尝集古篆刻为《金石录》五卷。著有《元丰类稿》及《隆平集》等传世。 曾巩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以“古雅”、“严正”见称,又有“曾文来谨”之誉。他在反映和批判现实方面较为深刻,并长于叙事,精于议论,善于抒情,于文学思想和创作成就方面,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宋庆历五年(1045年)生于客家山村--双井村,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寺。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参加省试,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县尉。熙宁五年(1072年)被任为北京国子监教授。期间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诗名大震。元丰三年(1080年)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知县。元丰六年调任德州平镇的监镇压官。元丰八年三月,参加了校定《资治通鉴》的工作;十月,被任为神宗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主持编写《神宗实录》。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书法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遗作有《山谷集》。自选诗集《严华疏》、《松风阁诗》、《幽兰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家乡存有《上冢》、《咏清水岩》、《双井解嘲》、《云岩寺院记》、《王纯中墓志铭》及都昌南山《清隐禅院记》等诗文及《双井》、《钓矶》等磨崖石刻。 杨时(1053-1135年),北宋思想家,福建省将乐县人。先后师承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反映杨时与游酢拜见程颐时的恭敬虔诚。他又与罗又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将乐县原属南剑州)。杨时提出“合内外之道”,即以主观(内)融合客观(外)的方法。认为“至道”、“天理”只能从内心体验,“默而识之”。他主张“致知必先于格物”。朱熹文学和他有间接师承关系。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著有《二程粹言》、《龟山集》传世。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罗从彦 (1072--1135年),闽学奠基人,字仲素,先祖原居江西南昌,旧属豫章郡,放世称豫章先生,为罗姓迁沙县始祖,唐元和十五年(820年)任沙县县尉,罗周文的第十二代后裔。 宋政和六年(1116年)前后,朱熹的父亲朱松和老师李侗是罗从彦的门下弟子,李侗再传朱熹,这样,二程理学经历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史称“闽学四贤”,罗从彦“上传伊洛、下授延平”,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绍兴二年(1132年)罗从彦年逾花甲,在多次赴考不第之后,以特科进士出任广东惠州罗县主簿,3年后死于任上,终年64岁。宋淳佑七年(1247年)宋理宗下沼赐罗从彦溢号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从祀于孔庙。 邹应龙(1173-1245年),又作应龙,字景初,福建泰宁人,宋乾道九年(1173年)生。乡试、会试连捷,庆元二年(1196年),以进士第一及第,时年甫23岁,授职秘书郎,出知南安军(今江西大余一带),旋召为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参与修纂《孝宗实录》。开禧元年(1205年),兼资善堂直讲,旋迁起居舍人及玉牒所检讨官。开禧二年(1206年),邹应龙自请外任,以直龙图阁出知江西赣州。翌年,调提点江西刑狱。开禧三年(1207 年)十一月,任中书舍人兼太子谕德、左庶子。嘉定元年(1208年),升为太子詹事兼中书舍人。翌年(1209年),权礼部侍郎、给事中,仍兼太子詹事、左庶子。嘉定三年(1210年),出知泉州。泉州百姓感戴其德政,为其立碑,祀于名宦祠。嘉定五年(1212年),以宝谟阁学士出知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嘉定九年(1216年),进焕章阁直学士,调任广西经略使。嘉定十三年(1220年),以敷文阁直学士调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宝庆元年(1225年),理宗命邹应龙权工部尚书,兼修国史及实录院修撰,继又权刑部尚书、知贡举。绍定六年(1233年),为徽猷阁学士,本拟派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翌年,朝廷5次宣召邹应龙入朝,拜为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再进为侍讲学士。邹应龙回乡后,宦囊羞涩,不建府第,不营家产,只在县城南郊筑一小屋闲居,种莲自娱。理宗亲书“南谷”二字赐之,封其为太子少保开国公,食邑3900户,实封300户。淳祐五年(1245年)四月,邹应龙卒。理宗闻讯,为之辍朝,追赠少保,谥文靖,墓葬南谷后山。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丞相、民族英雄,字宋端,又字履善,号文山,江西省庐陵(现吉安县)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慧,性格刚强。宋祐四年举进士,殿试以“法天不息”为对,钦点状元及第。开庆元年,元兵犯宋,宦官董宋臣提议迁都,满朝文武无人敢出面反对,时为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独自上书,乞斩董宋臣,以统一抗战意志。咸淳八年,元军大举南侵,京城告急。时文天祥任赣州知府,毅然起兵抗元,集吉安、赣州兵及畲族壮丁万余人,首举勤王义师,被任为江西抚使兼兵部侍郎,奉调发兵常州,与元兵展开激战。德祐二年,任右丞相与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越昰于福州,率义兵转战于赣、闽、粤之间,取得于都大捷,收复赣、吉、潮、梅、循诸州及反正归宗之胜利,敕封为太保信国公。景炎二年正月至五月,文天祥移师漳州、梅州再进袭江西,后遭元兵偷袭,兵败退据广东循州。时军中生瘟疫,将士死者数百,天祥唯一狮子及其母皆亡。景炎三年(1278年)天祥被俘于广东海丰县五坡岭。文天祥被囚禁于大都(今北京)期间,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了义薄云天的《正气歌》。1283年1月9日于大都柴市英勇就义,时年47岁。 张显宗(1363-1408年),自幼聪敏好学,过且成诵,语出惊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进士及第,列一甲二名,殿前对答文辞详赡,明太祖特赐状元,历任翰林院编修、太常寺丞、监理国子监学事、国子监祭洒、工部侍郎、布政使等职,著有《工部太学规则》等六部著作,在交趾布政使任上、政绩卓著,积劳成疾,逝于职上,追封工部尚书,入列《中国人名大辞典》。 袁崇焕(1584-1630年),抗金明统帅,广西滕县人,原籍广东省东莞县。明万国进士,富胆识,精韬略。天启二年(1622)提任兵部主事。时值明王朝国势衰微,屡遭后金(清)军侵犯。袁崇焕临危受命,率师抵抗。天启六年(1626)“宁远之役”,击溃来犯之敌,后金军统帅努尔哈赤(金太祖)亦负重伤致死。1627年“宁锦大捷”,大败金太宗皇太极于宁远城下。明思宗赐封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授尚方宝剑。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星夜驰救,因崇祉帝中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遂将他冤杀。从此,明军失去一位坚强统帅,后金兵长驱入关,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李世熊(1602-1686年),著名学者,字元仲。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子、集,贯通百家,造诣深睿,博学多才,明崇祯年间九次科试第一,因科场腐败,六次乡试落榜,三次选贡落第。自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不再科考,隐居数十年,屡拒朝廷征召,潜心治学著述,著有《物感》、《史感》、《钱神志》、《狗马史记》、《宁化县志》七卷等十三部著作,均杨名于世,《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两部半名志之一部,入列《中国人名大辞典》。 黄慎(1687-1770年),原名黄盛,福建省宁化县人。清初著名画家,是“扬州八怪”之一。黄慎14丧父,家境贫困,为生计,16岁离家从上官周学画,他勤学苦钻,技艺日进。33岁时奔走于闽、赣、苏、浙各省,边卖画、边游览名胜,广交朋友。雍正元年到达扬州,以其精湛的艺术进入扬州画界,与郑板桥、李鳝、金农、高翔等画家交往甚密,共同开创画坛革新局面,很快便闻名扬州。后在扬州居住长达13年之久,直到70余岁才返回故乡宁化。 黄慎初学画时,为生计专攻笔人物,后来自觉嫌俗。其母教导他:“作画应多读诗书:。是他发奋读书、练字、学诗。兼学诸家之长,勇于破旧创新。他以狂草笔法入画,开创一代新风。他的人物、山水、花鸟,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写意人物,神情毕肖,气韵生动。他的草书和诗,亦独具一格。故被称为“诗、书、画”三绝。自清至今数百年来,黄慎的诗集《蛟湖诗钞》和各种版本的画册,不断再版,风行于世。 1987年纪念黄慎诞生300周年时,宁化县人民政府为其塑像,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刘海亲笔为塑像题词:“怪而不怪,艺传百代”。 雷鋐(1698—1759年),字贯一.号翠庭,清康熙三十五年(1698年)出生于宁化城关。十七岁补县学生。肄业于福州鳌峰书院。雍正元年(1723年)中举。十一年成进士,朝考第一。乾隆元年(1736年)授翰林院编修。九年,又被召到上书房,担任日讲起居注。十五年出任浙江提督学政。后改江苏学政。十八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仍留提督学政,调任浙江。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请假回乡养母。二十四年(1759年),为母丧操劳过度,染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中沙鱼潭村之原。 雷鋐深受蔡世远、杨名时、方苞等人的熏陶和影响,在理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雷鋐所著有:《经笥堂文集》二卷、《自耻录》一卷、《闻见偶录》一卷、《读书偶记》三卷、《校士偶存》一卷、《翠庭诗集》若干卷、《读书偶记》被采入《四库全书》中。 罗芳伯(1738-1795),广东省梅县人。出身于耕读之家,性情豪爽,常怀壮游之志。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届35岁的罗芳伯,乡试不第,便邀集百余亲友,自虎门杨帆到南洋坤甸东万律(今印尼西加里曼丹)。 罗芳伯开始以教书为业。他不但有文化,还精武术,深受华侨和当地人民拥戴。由于当时内忧外患严重,罗芳伯联络苏丹,带领由华侨和当地人组成的民军,平定内乱,并击退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苏丹因罗芳伯片讨有功,便将东万律之地归他管辖,管区有11万人。他顺应民意,在当地创建兰芳大总制,并被举为“大唐总长”,下设各级机关首长、副首长,施行民主制度。 罗芳伯领导人民改进落后耕作技术,扩大金矿开采,发展交通运输,开办学校,提高了人民生活。为保卫兰芳大总制的安全,他组织青壮年进行军训,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罗芳伯创建的“大总制”前后选过12位总长,直至公元1884年被荷兰帝国所吞并,历时108年。公元1795年,罗芳伯因病与世长辞,终年58岁。 伊秉绶(1754-1815年)清名宦、书法家,号墨卿,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及第,历任额外主事、员外部、郎中、知府、河库道、盐运使等职,在惠州知府、杨州大守任内、政绩裴然,殁后供奉于扬州“三贤祠”、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并祀。是清中著名书法家、其书、诗、文、画皆有建树,尤擅长隶书,被称“南伊(秉绶)北邓(石如)”,著有《攻其集》、《留春草堂诗抄》等四部著作,列入《中国人名辞典》。 宋湘(1756-1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