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

欢迎您来到客家祖地!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宁化在线>> 客家人物

客家人物

陈璘

大明水师提督陈璘,是万历中日之战的关键性人物,现将其生平共示如下:

  陈璘【1543~1607】字朝爵,号龙崖,广东翁源县龙田铺(今周陂龙田村)人。直系祖先是客家人,迁居在非客家地区出生的后代。璘少怀大志,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结交多贤豪,相与谈剑术,讲韬略,尽得其秘,善将兵。在国家民族内外患之际,璘决心从军报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潮州、连江等地区数万人起事,粤中大震,总督下令熟兵法者爵万户。此时,璘献策军门,总督大为赏识,即署把总军衔,命遴领兵前往平息,嘉靖末年升为指挥佥事。平息英德起事,因功进广东守备。此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再立战功,万历初年,高要、揭阳及山人钟月泉等起事,璘奉命领兵讨平,进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平息高要朱良宝,封为肇庆游击将军,后历任高州参将。广东总督凌云翼为铲除地方割据势力而大征罗旁时(今云浮、罗定、郁南等地),璘领兵从信宜东进。在罗旁战役中,璘破占山为王的苗瑶军90支,诏封为副总兵兼署东安参将。从此,陈璘把家迁至云浮,定居在六都乡。璘定居后,即精心规划,营建房宇,分田戌兵。几年间,县城建设初具规模,正如

  史书所载:“山城如画,行者歌,居者宁,缙绅大夫东西上下,而夜拆不击。” 

  万历二十一年(1593),遴出任副总兵驻守南澳岛(朝廷直隶),在位时,璘带领岛上官兵广为植树,亲为此举立碑,古树和碑石今仍在。

  万历二十五年,朝鲜战事再起,朝廷知璘有谋略,善用兵,又熟悉倭情,陈璘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率广东兵五千援朝鲜平倭。明年二月,升任御倭总兵官,提督水军,与麻贵、刘綎并将。在东南战役中,璘辖副将陈蚕、邓子龙、游击马文焕、季全、张良等将领,统率水军1.3万人,战船500余艘,开往朝鲜的忠清、全罗、庆尚等海口。倭寇发现璘的战船后,慌作一团。不久,日本主政者丰臣秀吉死去,倭寇军心动荡。璘觉察后,即与邓子龙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率兵进击。邓子龙、李舜臣不幸相继牺牲。此役,倭船被焚,溺死者数以万计。与此同时,刘綎部奋勇攻占行长,直入顺天大城,遴看准时机,两面夹击,泗川之敌闻讯来援,两军大战于露梁海,重创日军岛津义弘部,歼敌万余人,这时刘綎猛攻顺天城,陈璘回师从海上配合,焚倭船百余艘。倭首石曼子率兵向西增援,璘待石曼子战船行驶至半海中,即将石曼子夹杀,并歼其水军300多人。倭寇仓皇退守锦山。不久,倭寇偷渡潜伏于乙山中。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们望而生畏。遴亲率兵星夜潜入乙山,包围其岩洞。拂晓,炮火齐发,山谷震荡,倭寇急奔后山,凭高顽抗,遴率将士殊死攻击,倭寇慌忙逃窜,璘穷追不舍,把来犯的倭寇一举全歼。战后,璘的鬓发由黑全然变白。朝鲜国王李公见璘时说:“大人鬓发尽皓,形容尽变,殊异于曩日接见之时,必用虑于战功之故。”援朝抗倭,战果辉煌。战后论功行赏,璘为首,綎次之,贵又次之。璘升为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班师回国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被钦命为湖广总兵官,参加平播战役,璘奉命征计播州(今贵州遵义)苗民义军,后渡乌江,与各路苗军作战。战功卓著,因事被弹劾,转守贵州。三十四年四月,璘再次奉命领兵万人平定水艮山苗民起义,降苗1.3万余人,后奉命调回广东任总兵官。

  两朝廷功并赏,加左都督,世荫指挥使。万历三十五年五月,璘病逝于任内。朝廷以璘平乱抗倭有功,同年九月封赠“太子太保”,再荫百户。

  朝鲜人民为纪念璘在抗倭援朝时立下的功勋,在璘灭倭寇的皇朝里(今德松时)建造了“陈璘别庙”,城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钦赐祠联曰:“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朝廷对璘的祖辈、家眷以及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多遍布于罗定、云浮、郁南、信宜等地,并有迁播于广西、四川者,其中一孙陈泳素,于明末迁至南朝鲜皇朝里,至今繁衍300多户,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