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探寻畲乡非遗造纸的魅力
宁化手工造纸技术历史悠久,盛产土纸,普通的叫毛边纸,上品则称“玉扣纸”,色泽洁白如玉,且经久不蛀。宁化的玉扣纸大部分来自治平畲族乡,其制作工艺,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物遗产之一。连日来,在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茜坑玉扣纸生产作坊就开始了今年的玉扣纸制作。
2月26日,记者走进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茜坑玉扣纸生产作坊,两位踏竹麻师傅正熟练地作业着。他们手抓吊环,左脚支撑,右脚全力踩踏,将竹浆踏成糊状,几名造纸师傅也在各自岗位上忙碌,有序完成造玉扣纸的一道道工序。
玉扣纸,又名重纸。“玉”是指纸色洁白如玉,“扣”则为计量单位,即等于现行的“刀”,玉扣纸以“刀”为计量单位,每刀纸200张,重约12斤。玉扣纸因其纸质细嫩柔软、色泽洁白而闻名遐迩,畅销东南亚各地,曾是《毛泽东选集》(线装本)印刷用纸。
玉扣纸的独特特性来源于独有的生产工艺,首先要选用新生且未开叶的竹子作为原料,这种竹子介于竹笋和成竹之间,被当地人称之为“竹蔴”,软硬适中,纤维的粗细和硬度都比较适合用于造纸。
玉扣纸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胡兰山称,制作玉扣纸需采用竹蔴,毛竹纤维较为粗粝,竹蔴纤维更为细嫩,易于腐烂分解,故而玉扣纸的制作原料非竹蔴莫属。玉扣纸制作过程未添加任何化学颜料,只要妥善保存,避免受潮,保存期限可达数百年之久。
在生产过程中,竹蔴要经过断筒、削皮、剖片等工序的前期处理,再用石灰水腌泡长达半年左右,而这一步,也是成纸优良的关键。
将竹蔴一捆捆放入湖塘,之后按比例投放石灰,通常一担纸需70斤石灰。石灰呈碱性,能够软化竹蔴纤维,去除其中的木质成分,促使其腐烂。经80余天,竹蔴充分软化腐烂后,方可进行后续踩踏工序,继而用于造纸。胡兰山介绍。
竹蔴经过半年左右的腌泡、漂洗,还要经过剥料、踏料、熬膠、耘槽、抄纸等数十道工序,最终才能制成玉扣纸。这种纸张,能保存数百年,是古时经典印刷、族谱修订、文书档案的一流纸笺。据了解,玉扣纸两年才制作一次,今年预计生产350余刀纸,年产值约28万元,目前主要通过电商交易平台销往各地,合作对象包括北京荣宝斋有限公司等。
治平畲族乡地处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全乡拥有15.9万亩竹林,素有“九竹一田”之称,为玉扣纸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治平畲族乡积极推进“玉扣纸制作工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全力打造“纸都治平”品牌,深入挖掘玉扣纸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潜力,为畲乡振兴铺就“致富路”。2024年,依托纸都治平馆,接待县内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20余批次,人数达3000余人;接待上海嘉定区宣传部、华侨大学、三明学院等团队开展现场教学及实践活动120批次,共计13000余人。
记者 夏淑珍 雷凯 通讯员 雷华萍

- 上一篇: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及应急演练[ 03-01 ]
- 下一篇:宁化:开足马力忙生产 全力以赴赶订单[ 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