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畲乡巨变”⑤:畲乡美景入画来
路通竹山上,绿竹化“金枝”
9月17日上午,高峰村桥下组下南排竹农赖邦顺一家四口在昨天才刚完工的竹山公路上走了几个来回,“以前我看到大毛竹会吓死掉,没修竹山路时一根大毛竹要两个人抬,一上午就一两根,又不好转弯,请人不够工钱,只好看着它死在山上,心疼。”赖帮顺同记者讲起竹子下山难的事,显得很激动。2004年一根毛竹只卖七八元,现在涨到十八元,市场行情一路看好,他告诉记者,为好修通这条竹山公路,他家就出了6000多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其他受益竹农集资。
治平是三明最大的毛竹大乡,14.5万亩的莽莽竹海,是治平的最大资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分山到户,人均有十余亩的毛竹山。治平要发展,关键在竹业。如何做好‘竹文章’?历经20多年的努力,没有大的改观。原因何在?”2004年,刚履新的乡党委书记伍秉曲开始思考。
细心调研后,伍秉曲发现,两条路不畅,是竹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是竹山公路,二是竹农的经营思路。公路不通,毛竹下山难,企业不愿来,毛竹价格低,竹农自然无心管理,对竹山的经营停留在“挖鲜笋卖钱、砍嫩竹造纸”的粗放模式上,一亩一年收入不到50元。“当务之急,就是打通两条路。”2004年5月,经过充分论证,治平乡确定了“稳资源、兴产业、重科技、促效益”的竹业发展思路,“兴竹富民”重新起步。
治平平均海拔678米,地势陡峭,粗壮的丛丛毛竹,“深锁”重重山围间。2003年以前有70%的竹山无路可通,致使该乡近10万亩竹山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益。
“不少外地客商看中这里的毛竹资源,想来办厂,但一看到坑洼颠簸的羊肠小道后,头摇得像拨浪鼓,转身就拜拜了。”路,已成为竹业发展的最大掣肘。
砸锅卖铁,也要修通竹山路!2005年初,“竹山畅通工程”开始实施。一公里两至三万元的投入,对薄弱的乡财,无异于天文数字。“我们勒紧腰带,一边利用民族乡的优势,多方运作,获得省市10多家帮扶单位的支持;一边依靠竹农投工投劳。”该乡党委书记伍秉曲介绍,8年来,共筹资750余万元,修建竹山公路110条250余公里,受益竹山面积89000余亩,使全乡60%的竹山修通上了公路,毛竹年下山从10万根发展到现在70余万根,比通路前翻了7番。
2009年全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2226万元,占县任务数的101%,其中竹山产值6124万元,其中鲜笋产值1578万元,竹材产值4546万元;加工产值6102万元,其中笋加工1337万元,竹制品加工产值4765万元;农民人均竹业收入达30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

- 上一篇:跳“火坑”的赌徒[ 10-25 ]
- 下一篇:2010年宁化县项目竞赛活动考评办法出台[ 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