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四 第五章 农业技术

2010
01/15
11:16
《宁化县志》

一、引进、推广水稻良种


  解放后这项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3):引进高秆水稻良种小南粘、铁脚早等43个品种在全县推广。

  第二阶段(19641975):主要是引进矮秆水稻良种。1964年开始引进矮脚南特号广场矮等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此后又引进矮秆水稻良种80多种,调进良种数量也逐年增加。1970年调进矮秆良种达250万公斤,当年在全县大面积种植水稻矮秆良种,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49.5公斤。

  第三阶段(1976年以后):为引进推广杂优组合阶段。1976年开始引进和推广杂优良种闽优1,经过一年试种,二年示范,1978年大力推广,使杂优晚稻播种面积达27万余亩。1980年以后杂优晚稻年播种面积保持2530万亩,单、双晚稻基本实现杂优化。引进推广的主要杂优组合有闽优1闽优3四优30”威优红田谷汕优2汕优63”威优63”23种,1985年后以汕优63”威优63”两种杂优组合种植面积最大,占单、双晚稻总面积的50%以上。

  1984年起,引进早晚两季兼用的早稻杂优组合威优64”威优35”汕优64”试种。1986年获得较大面积推广,全年两季种杂优组合良种的田块,亩产高达800公斤以上。

 

二、水稻良种选育、繁殖


  传统良种选育方法有片选、株选、穗选、粒选几种。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是广大群众对选育良种,提纯复壮实践经验的总结。水稻新品种鬼禾(野禾)便是由乡村农民黄仁发从早粳中精心选育出的早籼良种,从民国29(1940)起久种不衰,栽培时间长达30多年。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水稻良种选育特别重视,县良种场于19761980年从窄叶青8变异单株中经系统选育,培育出早窄叶8中熟早籼良种,据198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5.2公斤,比410”增产20.4%1982年在全三明市推广播种18万多亩。1977年县农科所用矮脚塘竹珍龙13”杂交育成77023”中熟早籼良种,亩产300350公斤。1985年推广播种面积3万余亩。19801982年县良种场又从早窄叶8中进一步选育出82003”早熟早籼良种,19851986年在清流、将乐等县推广播种6万余亩。[nextpage]


  为加强大面积种子繁殖的指导,宁化县种子公司于1979年开始在湖村乡巫坊、曹坊乡黄坊、禾口乡团结、水茜乡安寨、安远乡张坊及泉上等地建立常规水稻良种繁殖基地,繁殖面积3500余亩,其中410”单本繁殖千余亩。1980年后改由各乡()自繁自用,县种子公司仅重点抓好湖村、安远、禾口三个基地,每年新引进品种先在这些基地试种、示范,经良种性能评定后进行推广。

 

三、水稻杂优制种


  1975年冬,开始组织人员赴海南岛搞水稻杂优制种。1982南繁制种面积最大,达700余亩。

  自1976年起,县内建立杂优水稻制种基地,每年制种面积为50007000亩,1977年达10500亩,是全县杂优水稻制种面积最多的一年,生产杂优种子280吨。1980年为提高杂优种子纯度,在治平乡集中制种,由于技术气候等原因,亩产仅15公斤左右。后又恢复多点分散制种。1983年起制种主要集中在方田、禾口两乡,每年制种1500亩左右,亩产50多公斤,最高的亩产达150多公斤。

 

四、其他作物良种引进、选育


  解放前,宁化的罗卜菜子久负盛名,历销上杭、广东等地。其选育方法:先精选优良种株,拔起后置室内经35天自然萎蔫,复种入土。当年只能收取少量母种,次年点播繁育,收获时又逐株精选,从而获得优良种子。

  19811982年县野生弥猴桃资源普查,选出单果重一百克以上的优良单株4株,经人工栽培,选育出宁安1宁安2宁安3宁安4弥猴桃良种。

  1984年县土产公司扶持发展烤烟生产的干部与禾口乡石碧村农民在实践中系统观察培育,筛选出翠碧1烤烟良种,成为后来推广的主要良种。

  引进推广的其他粮食和油料作物良种有甘薯14种、大豆4种、花生8种、油菜7种、小麦5种及高粱、玉米等优良品种多种,后仅零星种植。各乡村因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推广繁育品种也各有侧重。

  引进推广的水果和经济作物良种有柑桔4种、梨13种、桃7种,其他有茶叶、黄麻、苎麻、蔬菜、瓜果、花卉等多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