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

欢迎您来到客家祖地!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宁化在线>> 客家新闻

客家新闻

绿满荒山写传奇

眼下正值油茶果采收季,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的千亩油茶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100多名村民头戴草帽、手执竹篓,穿行于茶树林间,动作娴熟地采摘着一颗颗金黄饱满的油茶果。笑语声、采摘声交织,回荡在山谷之间。



“油茶林逐渐进入盛产期,今年收成比往年更好,这几天每天都能摘两万多斤。”宁化厚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秋生一边拭去额角的汗水,一边望着累累果实露出欣慰的笑容。


站在茶山观景台上远眺,绿浪随山势起伏,连绵不绝。谁曾想,这片生机盎然的油茶林,十五年前还是“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的秃岭荒山。杜秋生手中的两张卫星航拍图,跨越十五年光阴,形成鲜明对比:昔日灰白斑驳的荒山,如今已披上绵延不绝的绿装。



唤醒沉睡荒山


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是福建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县之一。据1995年全省卫星遥感普查,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5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近五分之一。


“不是不想治,是太难了。”溪背村村民张冬林回忆,村民们也曾试种过柑橘、杨梅,都因水土流失严重失败了。


“一场大雨,苗冲走了、肥冲跑了,只剩满山的‘光骨头’。”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张运富说。这“光骨头”指的就是裸露的页岩,保水保肥能力极差,治理成本是别处的3倍。


转机出现在2010年。福州商人杜秋生第一次来到石壁镇,却在这片别人眼中的“废山”里发现了宝藏:“紫土富含磷、钾,特别适合种油茶。这么好的地荒着太可惜了!”



2012年,在县水保办等部门牵线下,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杜秋生拿出全部积蓄,成立宁化厚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包了石壁镇陂下村、溪背村、江头村三个村的5000多亩荒山,开启油茶种植之路。


再造一方沃土


这是一场滴水穿石的攻坚战。


第一年种下300亩油茶苗,一场大雨就冲得七零八落,肥料也流失殆尽。


“损失很大,但不能退。”杜秋生咬牙坚持。


在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的帮助下,杜秋生的油茶种植基地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建设。



有了资金和技术支撑,杜秋生开始系统治理荒山。为了实现“水不下山,土不出田”的水土保持目标,在专家的指导下,杜秋生采取“外埂内沟”的方式改造荒山坡地,修建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用以减缓雨水的流速,减少水土流失。配套建设生产道路、截排水沟和蓄水池,为油茶林的生长搭建“骨架”。


荒山治理,既要复绿,更要固绿。


他精心挑选了“赣无”“长林”等油茶新品种进行种植,梯田空隙间,也套种了紫苏、金花葵等经济作物。


“这样既能提升植被覆盖率,又能截流降水涵养山地。”杜秋生说。


树一棵一棵栽,绿一寸一寸长。滴水穿石,锲而不舍,从治山治水到知山知水,再到乐山乐水,十五载日月如梭,昔日荒山如今变成绿洲,成了村民致富的“靠山”——杜秋生的茶油林亩产茶油超40公斤,公司年产值2400万元,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


见证幸福蝶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杜秋生的基地,是宁化水土流失治理与环保富民产业结合的缩影。


围绕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目标,宁化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水土保持率逐年提升。


如今,油茶产业已成为宁化县“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全县种植油茶20.4万亩,2024年产值达4.17亿元,真正实现了“荒山披绿、淌油流金”。


近年来,宁化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的治理机制。全县累计引导1.9亿元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美丽蜕变。


宁化县水保中心副主任杨扬用数据展示了宁化县的这张生态答卷: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95年全省遥感普查水土流失面积68.3万亩,减少到31.16万亩,水土流失率下降至8.67%。水土保持率从1995年的80.85%,提高到2024年的91.37%。


宁化县先后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并获评首批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绿了荒山,富了乡亲。”石壁镇溪背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林华说。


杜秋生的儿子杜健源大学毕业后也来到宁化,担任公司技术员,专注油茶管理和电商销售,成了父亲的接班人。


采访结束告别溪背畲族村,凝眸回望,满眼苍翠,满山希望……


记者 陈睿 罗丽榕 赖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