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

欢迎您来到客家祖地!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宁化在线>> 客家人物

客家人物

郑文宝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宁化水茜乡庙前村郑家坊人,大约是闽西北出的第一位有全国影响的大诗人。此后,闽西北地区虽然大大小小也出了不少文人,论名气多半不及郑文宝,至少普通的诗文选家瞧不上眼。可是郑文宝的诗却进入了有名的《宋诗选注》,钱钟书说:“根据司马光和欧阳修对他的称赏,想见他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风格轻盈柔软,还承袭残唐五代的传统。”郑文宝是由南唐入宋的作家,他的创作也有这种过渡色彩。

  钱钟书谨慎地使用“想见”一词,不多作论断,是因为郑文宝的作品绝大部分已经散失,倒是同时代其他作家对他的表扬留了下来,附带留下了表扬时提到的原诗残句。虽然文莹《续湘山野录》说郑文宝的作品多达20卷,宋代的《临汀志》已经惋惜其“全集不传”了,后来的《全宋诗》辑其诗16首,算是收罗得很用力。就凭这点作品当然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创作。幸好他还写了两本历史著作《南唐近事》和《江表志》,总算传到今天。郑文宝是全才似的人物,《东都事略》说他“善篆工琴”,其篆书受业于南唐吏部尚书徐铉,徐铉甚至评论这位得意弟子的篆书小字超过了李阳冰;郑文宝的鼓琴据说曾师从崔遵度,崔对其演奏的评语是:“恐古有之,若今则无。”可见他的书法和音乐也是顶尖水平。此外还有人说他“好谈方略”,于军事的学问颇为精通。

  郑文宝的生平很有传奇性。他初仕南唐校书郎,宋灭南唐,俘虏后主李煜,全盘接受南唐的大臣故吏,按《十国春秋》的说法,只有郑文宝忠心耿耿,不肯仕宋,李煜并不高兴,拒绝接受他的谒见。郑文宝也有办法,他“披蓑荷笠”,化装成卖鱼者终于见到了故主,大概说了些安慰话。直到李煜死去,郑文宝才决心效忠大宋王朝,于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这年他才30岁,已经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他办事干练,有次被派去川陕均税,正走到渝、涪地区,听说夔州兵变,当即回师,乘舸顺流,一夕数百里,“悉擒斩之”;在陕西转运副使任上,他劝诱豪户出粟赈灾,据说救活了八万六千饥民。他一生的败笔是献计对西北少数民族禁盐,许多人归罪于他激起了边乱,并因此贬官。郑文宝最后累官至工部侍郎。

  我们现在该说说他的诗。郑文宝的诗多为绝句,《蔡宽夫诗话》云:“大抵仲贤情致深婉,比当时辈流,能不专使事,而尤长于绝句。”又评定其诗“须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也”。说郑文宝的诗可与王维比肩,这几乎等于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大诗人。我们看他的《题缑氏山》:“秋阴漠漠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缑氏山传说是神仙王子晋升天之所,旧建有祠。诗写得很有境界,空灵、飘逸和深远。后来晏殊读到了,引白居易的话题在诗后:“此诗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欧阳修《六一诗话》评点郑文宝《题绿野堂》的诗句:“水暖凫(yi)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说是“最为警绝”,“人谓不减王维、杜甫也”。这都是当时文坛泰斗的评价,分量很重。郑文宝常为人称道的还有一首《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首诗将抽象的离恨喻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能够为船所载,钱钟书称赞它“新鲜深细”,这种写法引得后代作家纷纷仿效。我想起的一个例子是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直如郑诗脱胎而来,却愈加精彩。这首诗的句法也很有特色,陈衍《宋诗精华录》分析说:“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唐人中惟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一首,前三句一气连说,末句一扫而空之。此诗异曲同工,善于变化。”只可惜郑文宝留下的全篇实在太少,让我们深深遗憾。他还有一些残句寄生在别人的集子里,侥幸存了下来,例如《郊居》:“百草千花路,斜风细雨天。”《长安送别》:“杜曲花香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送人归湘中》:“满帆西日催行客,一夜东风落楚梅。”《边上》:“鬓间相似雪,峰外寂寥烟。”我们今天能读到这些华美的碎片,是因为他同时代的另一位福建诗人杨亿的《谈苑》凑巧作了摘引。

  历史无情地摧毁了郑文宝的绝大部分工作。就连仅存的《南唐近事》和《江表志》两书,徐 火勃 《红雨楼序跋》说,明代已经难得一见,如果没有黄应嗣和吴希尧两人先后重新刊刻,其命运也是吉凶未卜。精神的东西如此,物质的东西也如此。郑文宝死后归葬老家宁化郑家坊,新编《宁化县志》说,原有墓道碑,1958年平整土地时,其坟墓被彻底埋没。如果你去宁化,未必找得到郑文宝,还不如翻开欧阳修司马光和杨亿的著作,向这些伟人打听一个宁化的诗人。 

  (文/萧春雷 画/施名录)

 

  峄山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