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三十二 第三章 婚丧喜庆
2010
06/10
18:03
宁化县志
解放以前,浅葬也是宁人特有的习俗。即亲属死后草草埋葬,待找到山场或经济宽裕后,再行建坟立碑。有的则干脆停柩在家,或筑殡寮暂厝郊外。据称这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他们每到一处,自己也不知道能居留多久,为便于再迁时带走亲人遗骸,于是采取了权宜之计。
宁化人坟墓的显著特点,在于与其住屋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如对场地的选择都讲究风水,往往选在山脉延伸的终点;坟后要筑“地坟头”承接“龙脉”,就象住屋的“后龙山”;坟前要筑半圆形“地坟塘”,酷似屋前供洗涤排水的池塘;墓碑前有“醮坛”,好比屋前的晒坪;碑后建大穹窿葬棺柩,犹如住屋的正厅;碑侧筑小穹窿供香火,呈左右对称,好比住屋的“横屋”。坟墓的整体外观很象客家人的围龙屋。这说明宁人建坟不仅为了有个纪念,更因为他们认为人死灵魂在,需要和生前一样有个好住所。这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
现时民间治丧,礼仪已较前简化,有些乡村青壮年自动组成“孝子会”,实行抬棺互助,老人逝世,招之即来帮忙,不用请人抬棺,这在农村已蔚成新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