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一 第四章 管 理
解放前,邮电技术管理工作基础很差。解放初期仍仅靠几名留用机线人员负责邮电设备维修与管理。1958年,省局拨给县局1台人工发报机,始配备1名受过专门技校培训的报务员,负责发报与简易维修。1960年建立增音站,由省局调来中专毕业生4名,负责长话机械维修管理工作。从此,邮电技术管理开始步入正轨,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达到每一技术环节均有专人负责、有章可循。1983年增加1名助理工程师,担任电信技术管理员,同时配备农村电话设备技术专管人员,从而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邮电质量管理在解放前较为简单,凡邮电员工无差错事故,便可定期晋级加薪;出现事故即给予处分。民国13年(1924年),宁化邮局局长廖发基因所管包裹一件被窃查无下落,被革职调离宁化。解放后,不断重视邮电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规通纪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建立自查、互查、专职检查相结合的质量检查网,及时排除事故隐患,加强原始记录登记统计工作,按时分解、下达质量指标,认真进行检查考核。
邮电质量考核办法,文革前以省局下达的延误差错事故规定件数为指标,采用绝对数考核办法,凡未超过规定件数均算完成任务。“文化大革命”后期,改用下达相对数质量考核指标(用正指标)作为考核依据。1979年后,则采用反指标的考核办法。1978~1984年,在每年9月开展“质量月”活动,全局先后共评出质量先进个人239人次,其中有2人还评上了省先进个人。1979年起,参考国外先进经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县局成立全面质量管理(TQC)领导小组。各组成立质量管理(TQC)小组。1985年上半年的QC成果发布会上,局内有6个QC小组发布QC成果。
11-5 |
宁化县1976~1987年邮电质量管理慨况表 |
|
年 份 |
邮政事故(次) |
电信事故(次) |
省 局 考 核 |
完成项目(个) |
完成比例(%) |
1976 |
2 |
0 |
18 |
15 |
83.3 |
1977 |
1 |
0 |
18 |
14 |
77.8 |
1978 |
0 |
0 |
18 |
16 |
88.9 |
1979 |
0 |
0 |
18 |
16 |
88.9 |
1980 |
0 |
0 |
18 |
17 |
94.4 |
1981 |
0 |
0 |
15 |
15 |
100 |
1982 |
0 |
0 |
17 |
17 |
100 |
1983 |
1 |
0 |
16 |
15 |
93.8 |
1984 |
0 |
0 |
15 |
15 |
100 |
1985 |
0 |
0 |
15 |
15 |
100 |
1986 |
0 |
0 |
15 |
15 |
100 |
1987 |
0 |
0 |
15 |
15 |
100 |
- 上一篇:第三节 计划管理[ 01-20 ]
- 下一篇:第五节 物资与财务管理[ 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