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

欢迎您来到客家祖地!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宁化在线>> 客家新闻

客家新闻

诗意校园,用诗歌浸润心灵

“《红楼梦》中的大量组诗和人物判词,是读者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近日,在宁化六中明德诗社活动室内,诗社社长许兆河带来了一场诗歌主题讲座,与师生们共同赏析古典名著中的诗词内涵。



成立全市首家教工诗社


宁化六中创建于1977年,现有初中、高中在校生3300多名。1999年,学校成立一叶读书社,倡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积极打造书香校园。24年来,师生依托读书社内刊《一叶》,坚持读书创作,不断绽放文学之花。


2020年12月,宁化六中被三明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市诗词学会联合授牌,成为全市第二批诗词启蒙教育试点校。2022年12月,学校成立明德诗社,成为全市首家教工诗社,许兆河老师当选为社长,现有教师会员36名。“‘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修养,然后推己及人。”许兆河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及楹联学会理事,有着丰富的诗歌教学和创作经验,他认为教师学诗要先行一步,悟透门道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读诗、赏诗、写诗。


用诗歌浸润心灵,用智慧点亮人生。每周一下午的“四点半课堂”,明德诗社准时开讲,将学格律诗、掌握格律规则作为诗教工作的重点,穿插有关现代诗、散文诗及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师生感悟诗的魅力。“依托明德诗社,教师积极参加文学沙龙,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学校教研室主任连翔说。


诗教课计入教师工作量


宁化六中将诗歌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积极营造诵诗词、赏诗词、用诗词、创诗词的良好氛围。“全体语文教师都是诗教老师,诗歌教育不仅属于语文学科范畴,更要有跨越学科、超越课程的多元特质。”校长罗永华坦言,学校已将诗歌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内容,诗教老师的诗教课计入教学工作量,在评先选优和年度考核中享受适当的政策倾斜。



“记叙文、议论文可以写,小诗为什么不能写?引导学生爱诗歌,可以从中发现美、创造美。”面对部分家长的质疑和不理解,许兆河解释说,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传统教学偏重于朗读背诵,而止步于写作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弊大于利。


一花一草皆诗意,一山一水尽文章。明德诗社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引导师生了解节日的内涵,鼓励诗歌创作,表达内心的发现,感悟精神内涵之美。“以前阅读文学作品,不少学生只注重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中的诗歌赏析,其实很多诗正是刻画人物的点睛之笔。”连翔认为,学诗后再阅读名著,学生更能理解文章内涵。


为进一步开展诗歌教学,宁化六中自编《明德诗韵》《文苑走笔》等校本教材,将读诗、品诗、写诗作为育人载体,开设主题采风创作、诗歌讲堂、诗歌朗诵、诗歌沙龙等活动,努力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诗教之路。


创建真正的诗意校园


“格律诗如何平仄、押韵、对仗?”“词不达意怎么办?”“平凡意象如何写出深刻情感?”在开展诗教过程中,教师重视诗歌创作技巧的课堂教学,也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多背多写诗歌,对学生作文时炼字用词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连翔总结说,诗歌创作可以与古诗文诵读和语文作文训练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慧眼看生活,妙笔生诗花。宁化六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诗歌创作、诵读比赛,及时收集学生作品,择优推荐发表80多首,并汇编成册,激发师生创作热情。“我们鼓励学生随时记录生活,及时将灵感转化为诗作,在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下进行修改。”许兆河动情地说,通过写诗,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精炼了,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



“诗歌的美妙令人陶醉,我喜欢朗诵诗歌,也爱写诗,我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了。”八年级张智丰同学自述,从去年加入师生诗歌沙龙后,他经常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当作写诗素材,有感而发,先后发表诗歌30多首,出版四个专辑,成了同学们心中的“小诗人”。


学校诗教不局限于明德诗社,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诗歌的学习、诵读、吟诵和创作,学校成为一所真正的诗意校园。“诗歌教育不是要培养诗人,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习诗育人的目标。”宁化六中党总支书记罗珍宝表示,诗歌教育是一种语文回归,旨在让更多人爱诗、学诗、写诗,进一步打造“书香、诗香、墨香”校园。


记者 赖全平 通讯员 陈媛 张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