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

欢迎您来到客家祖地!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宁化在线>> 客家新闻

客家新闻

宁化:放飞红土地上的科技梦

11月9日,宁化县泉上中心学校科创室里传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学生两人一组,正在操控机器人精准投篮,积极备战今年12月举办的全县青少年儿童电子制作锦标赛暨科艺创意大赛。


“每周四课后服务时间,就是学生社团活动时间。机器人社团特别受中高年级学生青睐,同学们通过组装、编程、操控等环节玩转机器人,感受科技魅力,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指导教师谢木生说。


谢木生老师向学生讲解机器人投篮原理和操作过程


机器人,“玩”出来的精彩


宁化是中央苏区重点县,是一片充满激情和希望的红土地。泉上中心学校创办于1914年,距县城约40公里,是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寄宿制完全小学,现有师生700多名。近年来,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积极开设机器人、电子百拼、七巧板等20多个学生社团,助力课外服务落地生效。


2022年11月,学校组建机器人社团,现有社员16名。今年3月,宁化县兴证科技校园乡村振兴项目(科创室)正式落户该校,该校成为全县首家具有机器人编程教学条件的乡镇小学,进一步方便了科技特长生学习与训练。“科创室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移动教室,辐射泉上镇三所学校,师生观摩人数超过千名,深受师生喜爱。”校长龚志云说。


机器人极限挑战赛是由学生通过编程和现场操控,让两个机器人相互配合,在一个约 6.5平方米的场地上模拟NBA投篮赛。“给定选手15个球,看机器人能否将球投入到离机器人约75cm的小篮筐中,这大有学问。”谢木生认为,机器人完成的每个动作,都是程序与现场操作的完美结合。


学生分组操作机器人投篮


五年级学生郑绍华去年加入学校机器人社团后,见识到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并爱上编程。“刚开始接触机器人时,是因为觉得好奇、好玩,没想到很快迷上了。”在今年8月第20届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郑绍华的参赛项目获三等奖,填补了宁化县农村小学此项比赛的空白。“通过学习编程语言,可以提升同学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谢木生说。


随着科技项目的不断增加和竞赛经验的不断丰富,学校机器人社团已逐渐形成“传、帮、带”的学习形式和传承机制,科技专业教师带动其它学科教师,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形成“人人爱机器人、人人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学习编程语言、基础搭建以及智能机器人制作运行的基本原理,并在各类大赛中与省市的机器人爱好者同台竞技,互相学习。今年5月,学校选派两支参赛队参加三明市机器人竞赛,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今年8月,学校选派参赛队伍参加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荣获三等奖。


“科创室落户乡村小学,让同学们玩得开心、玩出精彩,弥补了乡村小学科创教育短板,丰富同学们的视野,培育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素养,推动乡村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宁化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林安表示,宁化县兴证科技校园乡村振兴项目(科创室)先后落户县实验小学、泉上中心学校、县师范附属小学,科技的火花不断点燃校园科技之光。


电子百拼,“拼”出来的智慧


电子百拼是一项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技教育项目,通过同学们对电子元件的拼装、组合,设计出各种有趣的电路模拟,把“玩”与“思”相结。


“透明的底板、五颜六色的电子元件、各种导线条和垫片,看图组装后,就能变成风扇、电控声控门铃甚至警报装置,对同学们非常有吸引力。”龚志云介绍,学校电子百拼社团成立于2021年9月,两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目前正积极筹备成立学生航模社团。


架线、安装、调试……在电子百拼教室内,10多名学生正对着图纸,拼出各种不同的电路。张丽老师指定学生分组练习电路拼装,把电子元件按照指定的电路设计要求组装起来,最后从效果、工艺、实测时间、是否违规等方面进行评判排名。“利用生动有趣的百拼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电路知识,也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丽说,她负责电子百拼和七巧板两个社团的教学,同学们都很喜爱。


张丽老师指导学生练习电子百拼


赖燕婷是六年级学生,学习电子百拼刚满一年,今年3月,她参加全县青少年儿童电子制作锦标赛获小学E组电子百拼项目三等奖。


“在拼装中,我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消除对电子科学的神秘感,我们对电子技术越来越感兴趣了。”赖燕婷的一番话,道出了众多学生的心声。“除了按图摆拼,设计与创新更是电子百拼的灵魂所在,真正让学生拼出智慧。”张丽说。


打铁还得自身硬。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想方设法让他们参加业务培训,及时了解到各校的科教动态和思路。


“通过青少年科技活动进校园的方式,让乡村学生也能与城里学生一样,从小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不断登上科技大赛的领奖台。”林安表示,宁化县兴证科技校园乡村振兴项目(科创室)落户城乡校园,进一步放飞同学的科技梦。


记者 赖全平 通讯员 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