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幸福三明
【内容摘要】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的目标要求。幸福三明,必须以一定的实力来承担、来实现,其中既有经济总量和规模的硬实力,又要有精神文化及其影响力的软实力。建设幸福三明,必须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三明的历史文化底蕴,做到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在夯实文化根基上下功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在实现文化惠民上下功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在提升文化实力上下功夫,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打造文化名片上下功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中共三明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市委明确提出“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的目标要求。幸福是什么?从哲学意义上讲,幸福是人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人与人之间进行精神交往,而形成的协调和谐状态。幸福三明,必须以一定的实力来承担、来实现,其中既有经济总量和规模的硬实力,又要有精神文化及其影响力的软实力。没有文化的支点,没有文化的高地,就不可能有幸福的三明。建设幸福三明,必须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三明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夯实文化根基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需要构建共同的思想基础。同时,建设幸福三明,实现268万人民的幸福安康,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
市委提出“建设幸福三明”的目标,是把幸福建设作为实现共同理想的重要路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去,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中去,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奠定共同理想的社会基础。要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切实把党风、政风搞好,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注重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人民,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充分利用现实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载体,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做到把个人的事业发展、道德提升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要结合时代的变化与受教育者的特点,注重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人们和谐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要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功能,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立足三明实际,大力弘扬“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和在三明本土形成的客家精神、苏区精神、郑忠华精神、谷文昌精神、张仁和精神。以开拓进取、勤俭质朴、崇文重教、爱国爱乡、诚挚团结、敬祖睦宗为主要内容的客家精神和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苏区精神,是三明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说,不管什么时候,弘扬客家精神和苏区精神都是我们建设幸福三明的强大精神力量。要适时开展以客家精神、苏区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凝聚干事创业、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激发全市人民热爱三明、建设三明的热情。
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核心目标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这是幸福三明的应有之意。打好“文化惠民”基础,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文化惠民,必须紧紧抓住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一重点。要做优基层文化设施,以县、乡、村三级文化活动阵地为中心,构建集休闲、娱乐、消费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圈,推进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群众能经常性地享受文化服务。要做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展现城市文化性格的重要载体,要将文化建设融入城市建设改造之中,打造一批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文化实惠。
把握“文化惠民”关键,抓好文化团队建设。基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群众文化团队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要打造核心团队,以文化馆为主要载体,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三明学院、市歌舞团等专业力量,努力锻造有一定创作水准和演出水平的艺术团队。要扶持特色团队,各类特色团队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是文化团队的中坚力量,必须在资金上、活动条件上、创作指导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努力提高团队的知名度、凝聚力和办团水平。要指导一般团队,采取文艺骨干集中培训、团队竞赛、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乡村级一般团队的建设,发展基层文化辅导志愿者队伍,这些队伍覆盖面广,经常性活跃在社区广场、田间地头,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生力军。
突出“文化惠民”重点,繁荣群众文化活动。要以大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根据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开展多形式、多品位的文化活动。要大力培育广场文化,广场作为城市客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协会组织带动、社会参与承办等形式,引导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要着力活跃社区文化,充分利用好各类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居民喜爱的社区文化活动,让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浸润居民群众。如举办“音舞节”、“曲艺节”、“文艺出新人大赛”等主题活动,吸引群众踊跃参加。要丰富农村文化,农村是文化建设薄弱点,必须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到户,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服务活动,拓宽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对象。
激发“文化惠民”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将带来文化企业生存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单位在成为市场法人主体后,可以平等地参与更广泛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为自身做大做强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人员身份限制,可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引进人才。另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于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是培育和开发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群众选择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推进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起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准入机制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法规,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产业突出的表现就是产业关联度极高,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非常多,通常文化产业发展都是链条式的,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成功,必定是有一条完整的延伸的文化产业链。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在建设幸福三明中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真正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树立文化经济新理念。不能只强调文化事业的政治性、公益性、福利性,不能把文化行业看成是只花钱不挣钱,而且是由国家花钱的非生产部门。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文化产品的产业性、市场性、盈利性,围绕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通盘考虑,全面推进。要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一致原则,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突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内容庞杂,门类繁多,要做到面面俱到、齐头并进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重点突破、打造亮点。要以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宁化客家祖地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旅游;加快发展木艺雕刻和三明特色产业项目,着力推进三明(华悦)文化创意产业园、三明学院动漫学院建设;抓好市区演艺市场培育、泰宁旅游演艺和城区数字影院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建筑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文化业、影视业、网络信息业等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文化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提升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宁化客家祖地文化园、永安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尤溪朱子文化城、沙县小吃文化城等“一县一园”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格局的层次与水平。
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对重点文化企业加大倾斜力度。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以国有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等为资金来源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来源的多元化。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专项资金,对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给予专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要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兴办“专、精、特、新”等优势的中小文化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向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设计等领域流动。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来我市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兴办文化企业。
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片
品牌是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美国品牌价值协会主席莱利·莱特就曾提出:“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为此,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培育文化品牌,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幸福三明的制胜之道。三明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围绕 “文明城、毛泽东词《如梦令.元旦》、三钢、绿色三明、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石壁客家祖地、沙县小吃、海峡两岸林博会、闽江源和闽学大师”等“三明十大名片”,对文化产业资源予以开发、创意和升华,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提高三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三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堪称文物荟萃之地,人杰地灵之邦。要挖掘保护开发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宗亲文化、古迹文化等资源,保护传承泰宁梅林戏、沙县肩膀戏、客家山歌等优秀传统艺术,做大龙池砚、剪纸、木活字印刷等民间工艺项目。要利用好今年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三明召开的契机,加快“客家博物馆”、“土堡博物馆”、“尚书第古建筑群”等一批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建设,持续扩大“客家祖地”特色文化效应,将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强力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以尊重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正日益成为引领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潮流。三明被誉为闽中绿色明珠、绿色之都,实施多年的“生态立市” 战略,为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要倡导文明生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广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在打造闽中工贸增长极中,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让三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努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绿色幸福的三明。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三明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全市12个县(市、区)有11个是革命老区县,有7个是中央苏区县,宁化县是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红色历史文化价值厚重。要创新红色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产品创新、内容创新,深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如进行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歌舞作品创作等。要做大红色文化产品市场,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创新的红色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红色文化龙头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三明红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附: 作者 阴天乾 男 中共宁化县委党校 主任科员 高级讲师
下一篇:加强客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