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

欢迎您来到客家祖地!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宁化在线>> 客家风情

客家风情

宁化:走进乌石下廊桥

资料图片

 

●连允东

 

  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有座颇具特色的古桥,名曰“乌石下廊桥”。

 

  这经风沐雨的乌石下廊桥虽显几分苍老,几许破损,几缕古旧,但依然是虎虎生威,坚固古雅。走进桥中可见桥头廊屋脊檩下“宣统二年重修”的清晰字样。同行的老张说:“此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距今已有300多个年头了。解放后曾3次修缮。”桥为4墩3孔,长约39米,宽约4米的桥面中间铺就了整齐的鹅卵石。桥身为东西走向,由引桥、金刚墙、桥墩、廊屋、神龛、栏凳等组成。细数瓦屋有12楹,廊屋中部设神龛、供奉太保神位。桥两边有穿柱栏杆做的座椅,外为靠栏,檐下两面均有遮风板、瓦屋顶、木头梁。此种榱栋穿斗式的结构极富客家韵味,既遮风挡雨,保护桥面,又能使行人歇足,无论天晴下雨皆舒适安全。颇为奇特的是廊桥以柳杉与杉木为材料,几乎不用铁钉,全为木榫结构。可见其造桥技术精细,一丝不苟。整个造型既简朴又得体,且不失宏伟。

 

  踯躅桥上,我心生纳闷:“此桥不见‘乌石’,怎会取名‘乌石下廊桥’呢?”老张给我们讲了一个当地民间传说才使我释然。相传,溪背有一尊菩萨,当地人叫乌石尊王。因了这灵验的乌石尊王,当年造桥者顺应群众祈吉求福的心理就给廊桥取名为“乌石下廊桥”。这虽是传说,但也说明廊桥与吉祥的“乌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站立桥上,昂首翘望,桥岸田野金黄,松青竹翠,灌木丛生。俯视桥下,一脉清流,波光涟涟,倒影成趣。溪水从北款款而来,穿过廊桥,向南脉脉而去。漫步桥中,仰头望望青苔累累的桥顶,俯首瞧瞧棱角磨光的鹅卵石,置身于历经雨雪风霜300多个春秋的廊桥,令人遐想联翩,一种古朴沧桑之感随即而来。当年位于宁化西部闽赣交界、武夷山东麓的石壁溪背村森林茂密、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木材、茶油、陶瓷、夏布、粮食、大豆等主产品除了自给自销外,还外销江西、广东等省,许多产品必须运往长汀(当年是闽赣两省边贸交界中心之一)中转,可是苦于缺路少桥,交通极为不便,商品外销十分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此,修桥铺路,畅通交通便成了关键。为谋生、经商、耕作的需要,村民们在此建起了廊桥。它曾几经毁坏修复,直至今日模样。日长天久,廊桥成为当年宁化西乡南走汀州府的唯一官道线。

 

  廊桥曾留下过红色的足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共产党员徐赤生的领导下,在禾口(现石壁)组织和领导秘密农会开展武装斗争,一大批禾口等西乡工农群众就是跨过廊桥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宁化西南半县武装暴动,建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在古廊桥上曾闪动过禾口溪背人民打草鞋、织军衣、搞生产、交公粮、抬担架、救伤兵及妻送郎、儿送父、母送儿踊跃参加红军的动人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