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

欢迎您来到客家祖地!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宁化在线>> 客家风情

客家风情

客家山歌

 

●赖全平文/图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旷野传唱的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发自劳动大众的心声。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客家先民和土著百姓和平共处,并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交融渗透。三明客家山歌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是在客家民系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客家先民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

 

  客家山歌中情歌占相当大的比例,从初识、赞慕、初恋、热恋、相思到送情、苦情、怨情各个侧面反映了爱情生活的面面观。如:“妹是好花在山中,哥是春风暖融融。春风引得花心动,花心动来惹春风。”歌词含而不露,娓娓动听,委婉地表达了少男少女初恋的情怀。也有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敢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歌,如:“生要连来死要连,不怕官司到衙前。头落好像风吹帽,班房当作桃花源。”慷慨激昂的歌像一团火,烧向封建礼教的封建婚姻制度。

 

  三明是革命老区,英雄的客家儿女曾跟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斗,为此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歌谣,主要以山歌的形式进行传唱。如《建宁来了毛委员》:“天上太阳红艳艳,建宁来了毛委员。穷人当家作了主,拨开乌云见青天。”欢快的山歌,充分表达了毛委员来后穷人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又如《穷人跟党不变心》:“走路要走路中心,大树底下好躲荫。穷人跟着共产党,千年万载不变心。”歌是心灵的展示,展现出老百姓跟党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除了红军歌,还有抗战歌、游击歌以及揭露旧社会黑暗的时政歌。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中原语言与土著语言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山歌中融入大量的方言土语,是三明客家山歌鲜明的特色之一。作为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三明客家山歌在兼收并蓄中秉承了一般歌谣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在发展和变异产生了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它既保留了北方中原古音的风格,又有南方楚音的格律,并且采用大量的衬词,比兴生动,贴近生活,富有地方语言特色。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韵,有四句式,也有段体结构,形式多样,有对唱、盘歌等,深受群众喜爱。各地山歌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一个县内的山歌,也常有几种不同的腔调。

 

  客家山歌巧用修辞手法的例子比比皆是。先说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要学蜡烛一条心》:“新做衬衫要合身,阿妹连郎要正经。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以灯笼和蜡烛来比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很有说服力。又如《情哥情妹时时见》:“茶树开花连打连,情哥情妹时时见。一日没见妹妹面,好比扬琴断了线。”以“茶树开花连打连”引出要说的内容,又以“扬琴断了线”比喻情哥不见情妹时惆怅的心情,别有韵味。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已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山歌所展示的文学价值、魅力和作用,是其他艺术种类所不能代替的。传承三明客家山歌对保留中原传统音乐的韵律,研究客家民间歌曲,传播、发展及创作和繁荣民间风格的音乐作品,开展民族音乐活动等都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纵观当今社会,三明客家山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客家山歌的传唱基本上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缺少统一的机构和组织,更缺少社会大气候,后继乏人,前景堪忧。

 

  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化历来重视传承客家山歌。1979年以来,宁化文化部门深入全省收集、整理蕴藏在宁化农村的各种不同体裁的民间音乐,收集到了270多首宁化山调、小调。

 

  客家山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客家历史的浓缩与见证,更是客家先民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三明人,在为客家文化深感骄傲与自豪时,我们更应唱响山歌,让客家山歌发扬光大,以更加绚丽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