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客家古村落:悠悠御帘村
不是每一座村庄都能进入历史记载。而明溪夏阳御帘村,却在两个历史瞬间留下了印痕,留下了许多古民居,留下了许多遗迹。
民风淳朴,拾还御帘传美名
御帘村常住户160余户,全村人均为张姓,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后裔。
古代,这里是官道必经之处,官道顺着穿村而过的小河边延伸。河道宽约丈许,河的两侧,有房屋道路处,必有一木桥横架,以至于房屋多了,密密横铺的木桥遮挡了半段河面。
736年前,一支不寻常的队伍经过这条闽中官道,给这里留下了“御帘”的村名。
那是1276年7月。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逃出元军军营,历尽艰险,逃到福州,与益王赵昰会合,拥立8岁的赵昰为端宗皇帝。随后,文天祥带端宗赵昰及其母杨淑妃兄妹从南平坐船,行至三明市陈大镇安居坂河段,但见山高林密,便弃船登岸,一路西行,至明溪夏阳乡紫云村,夜宿古刹均峰寺,文天祥留下了“显盖紫云”的题匾。次日,天色阴沉,一行人赶早上路,至村口,但见四周山势起伏,中间洋面开阔,村庄屋舍井然。文天祥心道:此处山水重叠,必有奇人异士,便下马缓行。
突然,一阵风来,杨淑妃舆轿垂帘被风吹落,轿夫不及拾起,风卷轿帘,又往路边田间吹去。此时,正在田间劳作的一位村民,在轿帘落水前,伸手拾起,送了回来,说:“还好,没湿到。”看看天色,农人又道:“天要下雨了,官家不如在村中小憩。”
由这农人带路,文天祥一行人进入村中,但见村中道路整洁,家家炊烟交织,鸡犬相闻。更有一奇特处,户户粮仓都建在屋外。因问农人:“小哥贵姓?此处是什么村?怎的粮仓都建在屋外?”那农人应道:“小民张幼厚,此处玉连村,村人都姓张,生活无虑,路不拾遗,故粮仓都建在屋外,不惧盗贼。”文天祥回身向端宗赵昰禀告:“皇上,此处民风淳朴,村容整洁,钟灵毓秀之地,村民有拾帘之功,宜赐村名御帘,以示褒奖。”帝允。文天祥即兴赋诗:“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荣恩。”自此,御帘村沿用端宗钦赐之名。村民拾帘一事就记载在《张氏族谱》里。
现在不只是木桥横架,村民在河的两侧几乎铺满了木头,用来晒稻谷等,粮仓依旧建在屋外。
河边妇人在洗衣,水流清澈,哗哗作响。隔着河,小媳妇们可以笑骂嘻闹。据说旧时姑娘家是不允许出来的,因为他们都是儒学家张载的后人,虽然偏于一隅,却是礼教森严。
小河叫鲤鱼溪,溪水潺潺,还可以见到成群的鲤鱼。
红色足迹,古村辉映史册
79年前,历史又一次聚焦御帘村,红军来到这里。
1933年7月1日,工农红军红三军团和第十九师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8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东方军到达归化(明溪)。东方军司令部就设在御帘张氏大祖祠。1934年1月8日,彭德怀发布《三军团向沙县前进的命令》,25日晨,红三军团对沙县守敌发起总攻。
前线的炮声隐隐传到御帘村,晨光下,彭德怀和政委杨尚昆在大祖祠客厅对弈,设为后方医院的御帘雍睦堂不时有一两个受伤的战士送来,临沙县一面山上的战壕里,警戒部队密切注视前方的动静。8时,捷报传来:全歼守敌,毙伤敌军700多人,俘敌1300多人,缴获炮8门,各种枪支1500多支以及大量物资。
如今御帘村还有红军标语、红军战壕的遗迹。
宋代以来,御帘村人才辈出,历史上建有7座书院。现在御帘两大景点“香泉祠”与“金凤祠”里,亭台楼阁遗址残迹犹存,此外还存有灯塔、摩崖石刻等文物。近年来,当地发展旅游,宋时为纪念张载建的松屏映翠、凌霄阁、风云禅寺等景点重新修建;东方军司令部等红色遗迹得到保护。村里正在筹建的公园摆着毛泽东石坐像,旧小学前立着彭德怀塑像,一旁晒着竹坯,这是村民办的企业作筷子、牙签的原料。今天的御帘人一手兴旅游,一手发展生产,日子过得相当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