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

欢迎您来到客家祖地!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宁化在线>> 客家新闻

客家新闻

白鹭,深山里的客家风情大观园

>开栏的话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浸润了奇山秀水的灵性,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客家风情。

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在赣州开幕前夕,《赣州晚报》派出记者探访了赣县白鹭村、寻乌县周田村、会昌县羊角堡、宁都县东龙村、于都县寒信村等5个客家古村落,今起陆续推出这组系列报道。现在,就请你透过记者的笔触和镜头,一起去触摸赣南客家古村延续千年的文脉,揭开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探访赣南客家古村落”之一

白鹭,深山里的客家风情大观园

○记者谢东琳 实习生许晓泉 余锋 文/图

    

    袅袅炊烟中的白鹭古村。

古村落山环水绕

怀着一颗寻古探幽之心,记者日前来到赣县北隅、距赣州市区68公里处的客家古村——白鹭村探访。

经过一段崎岖山路,绕过座座满目苍翠的青山,记者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条清溪自东向西逶迤流淌,如玉带飘落于青山;溪对岸青山如岱,环抱着一块月牙形的宽阔之地,坐落着连片的飞檐灰墙古建筑群,一派世外桃源的胜景,甚为壮观。这就是白鹭古村。

白鹭村地处赣县、兴国县、万安县三县交界地,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现有561户人家,2500余口人,村民99%为钟姓。

白鹭村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开基建村。相传,唐朝玄宗时期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的第十六代孙钟舆,携妻儿四人,赶着百余只鸭婆漫游至此,露宿河边的首晚,他梦见自己的鸭婆都变成了白鹭,在空中飞翔。天亮后,只见草地上到处金光闪闪,百余只鸭婆一夜之间竟然生出了200多个蛋。钟舆于是决定在这块宝地定居,命名此地为白鹭村。从此,钟舆的子孙在此开垦耕作,生息繁衍。

白鹭村虽地处偏僻山区,但钟舆的子孙们没有过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活,在拓垦勤耕之余,他们充分利用连绵青山取之不尽的竹木资源,以及鹭溪河直通赣江的水路便利,经营竹木生意,日益兴旺发达,富甲一方,并持续了几十代。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坐落在大山深处这片偌大的客家古村落。

东河戏源起白鹭

白鹭村老支书钟义有自愿做我们的向导。他说,白鹭村是江南保存相对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之一。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这里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的古祠堂、祖堂、庙宇等69座。

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宫、四逸堂、五福地、六角亭、七姑坛、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白鹭十景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偏僻的山村里。古朴雄浑的古建筑群中,那一栋栋巍峨的祠堂、高翘的屋檐,仿佛在述说着祖先曾经的辉煌。

村中规模最大和最具特色的古宅要数“葆中堂”。清嘉庆年间,村人钟崇俨,官居嘉兴知府,还乡定居后大兴土木,建三栋华厦,占地3000多平方米。前栋设牌坊、栅栏门,可容八抬官轿出入。厦旁建马厩,停轿亭。前坪树立一排旗杆石,上刻宅主祖孙三代功名官衔。正大门左右立有雕刻精美的鼓抱石,门额上题有隶书“太守敬公祠”。

“葆中堂”的旁边,有一专门为女眷而建的绣楼。绣楼是外墙悬挑的木结构悬阁,精美的花格栏板和花格窗保存至今,留给世人无限遐想。吊脚楼下一汪清水池塘,两株百年桂花树栽在两旁,而池塘外就是戏台。

白鹭戏台小巧但结构完整,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东河戏起源之所。记者当日来到这里时,只见一“花旦”盛装亮相,在为游客和村民表演东河戏。其扮相漂亮迷人,圆场步、舞袖、云手和亮相,舞姿赏心悦目,曲调令人沉醉。

此“花旦”是“芳龄”78岁的白鹭村民钟烈萱。他介绍说,东河戏的产生与钟崇俨父子密不可分。道光元年,钟崇俨因老母病重辞官,携自建的昆腔班回到故乡。他指导戏班将南昆和本地高腔融汇。后其子钟谷又进一步加以改良,相继吸收了宜黄调、桂剧、弋板等,发展成具有高、昆、弹三大声腔特点又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种。“东河戏舞台语音以中州韵为基础,杂以客家话,在赣闽粤湘广为流传。直至今日,每逢佳节和红白喜事,白鹭村人总少不了请戏班子唱上几台大戏。”钟烈萱说。

钟义有在一旁补充道,除了东河戏,白鹭村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流传至今,如每年正月初七“迎彩灯”“抢打轿”,中秋佳节“烧瓦塔”等,精彩纷呈。

钟家阿婆在“宏先堂”书有客家第一“福”字的古墙下做客家擂茶。

古民居独秀天下

钟义有介绍说,明清时期,白鹭村钟氏长期在京都、两湖、江浙一带游历、经商,把富丽典雅的徽式建筑风格移植回来,在家乡兴建自己的府第。

钟氏总祠世昌堂、钟氏分祠洪宇堂、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的恢烈公祠、玲珑雅致的绣花楼、犹如出水莲花的佩玉堂、奉祀钟愈旭钟崇保父子的保善堂、气势恢宏的兰善堂、供奉白鹭村坊神黄飞虎天君及赖公神像的福神庙、供奉“花神”的仙娘阁等,均为白鹭村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它们各具特色,均值得细细观赏,慢慢体味。

以女性称谓命名的祠堂——王太夫人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实为罕见。这是为纪念一位克己节俭、平粜救饥、扶贫济学、慈善为怀、贤德可颂的女子——钟崇俨之母而设的。楼上主要用作义仓,楼下为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大灾之年,天井成了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的场所。王太夫人祠是她当时救难济贫、义捐助学的专门场所,也是白鹭村人心中的一块圣地。

白鹭村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独秀天下。在钟义有的带领下,记者逐一品赏……白鹭的祠堂分“专祀型”和“居祀型”两种,最早的是建于1250年(南宋时期)的世昌堂,最晚的是建于1919年的佩玉堂,基本为“四水归堂”建筑。四周墙体用青砖砌筑,高约10米,阳角有长麻石做护角,威武堂皇。一道道排列整齐的风火墙,飞檐翘角,直凌霄汉。堂内雕梁画栋,玉柱花窗,大大小小的天井错落有致。正厅和偏厅精美讲究,住房和杂屋秩序井然。

古朴的白鹭村钟灵毓秀,胜景多,故事多。石柱、石鼓、石阶、石井、石刻、石盆……和现存的69座古民居建筑群,犹如一个美貌少女,经过岁月的打磨,蜕变为一个更显风韵的少妇。夕阳中,一排排缀有青苔瓦草的檐角呈弧线状挑起,斜斜指向苍穹,似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流淌着赣南客家民居特有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