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脱贫路
●本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
“擀皮、剁馅、捏皮、包裹,看似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要边学边揣摩……”6月5日,宁化客家小吃177期免费培训班培训现场,“中国烹饪大师”孙福安不厌其烦地教46名学员制作烧麦,贫困户张晓琳学得特别认真,烧麦包得又快又好,越包越有手感。
宁化客家小吃品种有300多种,其中61种获评“福建名小吃”、15种获评“中华名小吃”。2012年初,宁化成立客家小吃培训中心,制定实施客家小吃产业精准扶贫计划,现已举办培训班177期,培训学员9700多名,近2000名贫困人口走上小吃脱贫路,遍及全国16省38县(市、区)。
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
贫困户杨田秀家住宁化城南乡上坪村,因丈夫残疾,一家四口全靠她种田和打零工度日。2017年,她参加宁化客家小吃170期免费培训,系统学习勺子粉、烧卖、擂茶、生鱼片等10余种小吃的制作理论和操作技术,并参加创业指导、服务礼仪讲座,后经考核获得由国家人社部门颁发的中式烹饪中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如今,她与朋友合伙经营小吃店,有了稳定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宁化制定实施客家小吃产业精准扶贫计划,优先安排贫困户参加免费培训。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现为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培训点、县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县总工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专期培训已培训困难群众78名、残疾人106名、库区移民57名。“对贫困户比较集中的村庄,我们采取送教下乡的方式,目前已‘送培’30多期培训贫困学员500多名。”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邱德雄老师坦言,贫困户免费参加培训,还能享受优先推介就业、优先安排贷款等政策。
烧麦
让贫困户就业有保障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宁化水茜镇沿口村贫困户王炎秀因丈夫瘫痪,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念书,生活十分困难。2016年8月,在县扶贫协会和小吃办的帮扶下,她在县城开了家小吃店,取名“客家肴勺子粉”,以经营水饺、烧麦、勺子粉为主,年收入近6万元,逐渐走上脱贫路。“在家门口开店,开支少,方便照顾家人。”王炎秀坦承,有越来越多的老顾客,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名进店购买煎包的老人坦承,客家小吃价廉物美,很实惠,王炎秀还会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近年来,宁化大力发展客家小吃业,逐步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配送中心,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实现产业化经营,将客家小吃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2017年,宁化成立客家小吃精准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助力业主特别是贫困户走上小吃创业路。
宁化生鱼片
2017年,宁化与11户精准扶贫户签订合同,给予贫困户一定的装修补助,店租免4年3个月,还享受由客家小吃精准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的10万元以下贷款等优惠政策,助力他们在县城客家美食城开设小吃店。为进一步帮助贫困户开店创业,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一次性给予11户精准扶贫户3万元的装修补助,贫困户小吃店现已全部开业。
家住宁化淮土镇的贫困户曾繁滨是一名残疾青年,曾辗转打拼多年,都不如意。2017年7月,在县扶贫协会和小吃培训中心的帮扶下,他在县小吃培训中心一楼与人合伙开了家客家小吃店,取名“壹号擂茶馆”,月营业额超过10万元。他优先聘请两名贫困户进店帮忙,带领他们一起走上脱贫路。
擂茶
让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随着宁化客家小吃的快速发展,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后,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带动新一批贫困户外出经营客家小吃。贫困户开设宁化客家小吃店,宁化县政府给予每家11000元补助,鼓励餐饮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
宁化水茜镇下洋村贫困户邱平珠曾辗转打拼多年,都不如意。2012年底,她回乡参加客家小吃专业培训,学得一手小吃厨艺。2013年2月,她在厦门湖里区开了家客家小吃店,以经营兜汤、烧麦、勺子粉为主,兼营盒饭和套餐,年收入20多万元。五年来,她优先雇请两名家乡的贫困户进店帮忙,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2010年,石壁镇江家村的退伍老兵张仁华因7岁的儿子掉入沸水中严重烫伤,一夜致贫。2012年,张仁华夫妇参加县小吃办举办的首期客家小吃免费培训后,当年就在县城开了家小吃店“小平泡猪腰”。2015年4月,他在县城开了家小吃分店,年收入超过20万元。2015年,通过三年的打拼,他还清数十万元的债务,正式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他优先聘请5名贫困妇女进店帮忙,每月发给她们2000多元工资,极大地解决了她们的生活困难问题。他手把手教出15名徒弟,其中大部分是贫困户,如今他们全外出从事小吃经营。“我要发展客家小吃精品店,多带学徒,积极弘扬和传承客家民间美食。”张仁华表示,开小吃店不仅要自己脱贫致富,更要带动别人特别是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宁化县客家小吃办副主任刘亮松介绍:“随着小吃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小吃成品、半成品供应,带动了当地蔬菜种植、肉禽养殖,逐步形成宁化客家小吃产业链,铺就小吃脱贫路,确保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早脱贫、不返贫。”